-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被包装的多个电子部件中的各个电子部件或各个包装单位的部件信息来制造高品质的制造对象物的制造装置。在从包装有多个电子部件的包装部件(11)中取出各电子部件来制造产品(15)的制造装置(10)中,具备:部件信息读入部(21),其读入包装部件(11)中的各个电子部件单位或各个包装单位的部件信息(12);制造控制部(23),其使用读入的所述部件信息(12),控制嵌入了该部件信息(12)所示的电子部件的产品(15)的制造处理;以及嵌入信息生成部(24),其生成与产品(15)中的各电子部件的嵌入状态相关的嵌入信息(14a)。此外,本发明的制造管理系统具备:制造装置(10)和使用嵌入信息(14a)来验证产品(15)的验证装置(50)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精度工业相机的移动制孔机器人基准找正方法,属于工业机器人标定技术领域。该方法利用高精度工业相机和Z向激光距离传感器确定基准孔的三维坐标值,以此来确定零组件和工业机器人的相对位置关系,多次循环调整工业机器人直到基准孔附近零组件平面和工业机器人末端刀具垂直角度符合要求,基准孔在相机坐标系中也同时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位置,再利用当前基准孔在机器人底座坐标系的坐标值,建立工件坐标系。本发明能够全自动进行基准检测,精度高,效率高,经济实用,操作工序简单易懂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纳米管存储结构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首先在基底上形成第一介质层,再形成暴露出第一电极的第一沟槽,再在第一沟槽中形成碳纳米管和第二电极,由于没有使用多层掩膜层及多步刻蚀工艺形成碳纳米管和第二电极,避免了碳纳米管的剥离和起泡的问题,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和良率;并且,本发明提供的碳纳米管存储结构的制造方法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步骤少,工艺简单、易于掌控,提高了制造器件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工位冷镦机机械手传动机构,包括机械手架固定座和机械手架,所述机械手架上贯穿有机械手回转轴,在机械手回转轴的一侧端部上传动套接有机械手,其另一侧端部上传动套接有半月形滚轮弹簧座,在半月形滚轮弹簧座的一侧连接有传动轴承,其另一侧的上表面配合有扁线螺旋弹簧,在机械手架固定座上还架设有传动杠杆轴,在上述传动杠杆轴上套接有机械手传动杠杆,在机械手传动杠杆的前端与半月形滚轮弹簧座上的传动轴承配合,在机械手传动杠杆的尾端可拆卸式铰接有单凸轮滚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国内多工位冷镦机中普遍采用弹簧式机械手传动结构,传动效果差的技术弊端,其具有加工简单、安装维修方便、结构合理等优点
-
本发明提供基于环保设备用排水管道的带有清理用孔的封闭盖,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排水管道封盖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排水管道内的封盖处易集聚污垢,随着污垢的增多将导致该处产生堵塞,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堵塞的情况难以及时发现,需要进行大量的排除工作的问题,包括封闭盖主体;所述封闭盖主体的中部竖向内嵌有密封导向体,密封导向体为上下贯穿的矩形筒状结构;所述随动架为U状结构,随动架的上端与封闭盖主体的下端垂直固定相连接。本发明中随动桨轮固定安装在随动轴的中部位置处,当排水管道中有水流经过时,使得浮动座在水流经过的环境中始终能够处于活动状态,避免污垢粘附在浮动座上,保持封闭盖位置处的清洁
-
提供了能够有效地执行所提交的任务的处理的网络系统,所述任务的大小、类型和数量预计随时变化。管理计算机(106)管理表示受其控制的计算机(108)是否可以连接到另一个计算机的连接允许/禁止信息以及表示与另一个计算机连接的容易度的容易度信息。管理计算机(106)搜索计算机,该计算机的由本地和另一个管理计算机管理的最新连接允许/禁止信息表示连接允许状态,并且基于有关指定计算机的容易度信息,形成包含指定计算机的集群。管理计算机(106)把集群的计算机(108)上的连接允许/禁止信息更新到连接禁止状态,并且当完成任务执行时,把属于集群的所有计算机(108)的连接允许/禁止信息返回到集群形成之前的状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方法,S1,采用AHP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S2,动态采集制造业企业数据;S3,进行数据整理及校验;S4,依据S1步中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制造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系统,包括模型创建模块、企业库模块、评价分析模块、项目库模块、惠企政策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本发明优点在于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AHP分析法快速创建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快速动态的采集相关企业数据,提高了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速度和效率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电子装置以及电子信息输出控制方法,特别涉及用户接收到大量群信息时如何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以及播放的发明。包括能够接收电子信息的接收部、将电子信息以声音的形式进行输出的输出部、判断由上述信息接收部接收到的电子信息是否为群电子信息的群电子信息判断部、根据上述群电子信息判断部的判断结果,当上述接收到的电子信息为群电子信息时,检测上述接收到的群电子信息与用户的关系类型的关系检测部、根据上述关系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接收到的群电子信息与用户的关系类型从而对上述接收到的群电子信息进行处理的处理部
-
气凝胶号称“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由于其独特的微观孔道结构,带来了无对流效应、无穷多挡板效应、无穷长路径效应等,因而表现出优异的热阻,是被公认的新一代高效节能隔热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热力管网、锂电池、建筑、服饰等领域。然而,气凝胶的微纳结构以及高疏水的固有属性导致的飘粉问题、不兼容问题一直是行业痛点。 本技术以坚持安全、环保、高效利用的开发理念,以SiO2气凝胶为主要原料,采用独有的分散工艺,在不破坏气凝胶纳米孔结构的前提下将疏水气凝胶分散于水中获得疏水气凝胶水性膏料中间体,从而解决了气凝胶材料分散以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问题。继而开发出气凝胶保温涂料、气凝胶隔热膜、气凝胶纺织纤维及母粒等系列终端产品、极大程度提高生产及应用安全性,环保性,保障了气凝胶材料在建筑内外墙体、电子设备、工业热力管道、锂电池、冷链运输、服装等领域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在异形件、狭小空间内、精密设备等的高效隔热保温应用需求上亮点突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缩吸收闭式并联复合燃气热泵装置,其包括压缩子系统、吸收子系统以及燃气发动机系统,所述的压缩子系统与燃气发动机系统通过离合器相连,所述的压缩子系统与吸收子系统通过辅助换热器相连,所述的燃气发动机系统与吸收子系统通过烟气和热回收管道相连,其利用燃气发动机动力驱动压缩子系统的压缩机啊,利用燃气发动机烟气和缸套水余热驱动吸收子系统的高压发生器和低压发生器,构建压缩式热泵与双效吸收式热泵联合运行的复合热泵系统。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燃气发动机废热的高效梯级利用,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实现系统的高效、低排运行
-
该项目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13-0684)。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详细研究Ce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电催化特性。利用一种普适性的水热合成法,在不添加还原剂的条件下,一步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同时将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复合,合成Ce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并实现CeO2纳米立方颗粒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摩尔比连续可调。我们发现Ce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可以作为耐久和高活性的催化剂载体。研究结果表明:Ce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可以作为自由基清除剂来提高催化剂的耐久性。在0.8-1.23V的高电压下,经过5000次CV循环后,8 wt.�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的催化活性仍能保持原活性的69%,远高于Pt-还原氧化石墨烯催化剂19%的活性保持率。其作用机理在于CeO2纳米立方颗粒具有清除自由基活性的能力,能显著降低Nafion质子交换膜的化学退化,从而缓解Pt催化剂的衰退状态,最终实Pt-Ce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催化剂的高循环寿命。 2.详细研究Ce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与光催化特性。我们利用有机-无机液相辅助的水热合成法制备出6个表面为[002]的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相应的光催化性能测试表明:CeO2纳米立方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异质纳米结构具有更好的光催化特性。其机理在于CeO2纳米立方颗粒的比表面积更大、[002]的光催化活性更强,同时石墨烯具有更好的电子传导特性。 3.发展了一种高温升华法合成超长氮化铝纳米线,并详细研究了这些纳米线在甲醇燃料电池中的氧还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高温升华法能大量合成无缺陷超长氮化铝纳米线, 使得氮化铝纳米线的生产能达到工业化量级。同时发现氮化铝纳米线耐甲醇特性比商业化Pt/C高出一倍
-
该个性服装定制商城旨在服务客户,客户可以不需要挑时间外出购物,也不需要必须有一台电脑进行购物。在自己拥有一部移动设备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购买或者游览自己喜欢的任何物品
-
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61471064)。该项目理论成果如下: 1. 上下文特征筛选:基于高维医疗健康体检数据特点提出数据预处理方案,提高模型效果及模型收敛速度;基于机器学习的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展开了对应的研究,筛选肥胖相关的方便获取的上下文特征;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分析每种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得出对高血压影响最大的上下文指标。 2. 体域网的研究:提出了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HWSNs)节点优化分配方案,实现异构传 感器节点在网络中的优化分配。在区域覆盖中的能耗问题上,提出一个新型高能效节点部署机制(LEDS),提高了网络寿命约 15% -20%且达到将近 98%的利用率。在点覆盖中的精度问题上,提出基于标准的卡尔曼滤波的最优跟踪算法,使跟踪精度最大化。 3. 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更适合于对高血压慢病进行挖掘的模糊加权关联分类算法(GRWFAC)。通过筛选肥胖相关的上下文特征,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决策树的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构造了疾病早期筛查和高危人群识别模型,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智能诊断。4.预警模型的研究:从于心血管慢病数据集上开展加速比和并行效率评估实验,验证了 挖掘方案的可行性以及 MRWFAC 算法在应对海量数据处理时在扩展性和效率方面获得的性能 提升;设计出了一套高血压早期预警的整体模型,由数据预处理及特征提取、模型训练、诊断预警三个部分构成。 5.医疗影像的研究:考虑到高血压是阿尔兹海默症的诱发因素,该项目在原研究内容基 础上引入了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的组织分割研究,构建基于多目标的交互式神经网络模型, 实现海马体的自动分割研究,其戴斯相关系数(DSC) 可达 0.919(±0.023) , 精准度(Precision)可达 0.926(±0.032)。 该项目实践成果主要有: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等人群,以健康监测及运动促进为主要手段,搭建 WeHealth 远程健康管理平台。在其数据采集部分中,除了可穿戴设备以外,又提供了一种可供病人自行填写上传测量信息的数据采集方式,开发了数据采集微信小程序,并应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技术投资分析: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光眼镜,它主要由透光镜片、镜框、镜腿组成,其特征是具有反光镜片和反光镜框,其中反光镜片装在反光镜框上,反光镜框通过铰链装在镜腿上,通过反光镜片能清晰观察到后方的景物,具有结构可靠、使用方便的特点。 反光眼镜既能看到带面景物,同时又能看到后方景物,还可以作为镜子用。反光眼镜实用多用,前后兼顾,能真正为人们解决后顾之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为此深受人们爱戴。 反光眼镜可分为主镜和副镜两部分。主镜就是通常的眼镜,即平光眼镜、近视眼镜和太阳眼镜等。而副镜就是附加在主镜两侧看后面景物的反光镜。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该技术主要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反光眼镜既能看到带面景物,同时又能看到后方景物,还可以作为镜子用。反光眼镜实用多用,前后兼顾,能真正为人们解决后顾之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为此深受人们爱戴。 效益分析: 反光眼镜成本低、利润高,每副反光眼镜成本1.5元以下,卖出价为8元以上。 厂房条件建议: 200平方米
-
该项目针对未来超高速传输速率的需求,研究了毫米波预编码、任意波形码本设计、波束搜索与追踪,信道估计、差异化数据流传输及网络编码等技术,推导证明了毫米波系统中频域干扰对齐理论。这些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在未来通信系统和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针对数模混合结构,在单用户场景下提出了多种基于启发式的混合预编码算法,在多用户场景下,设计了基于两阶段迭代的混合预编码算法,并提出了基于区域用户密度的自适应调度方案;所提的启发式预编码算法的性能更加接近于理论上界,同时,这些算法具有高传输速率、低计算复杂度的优势。此外,所研究的高效波束搜索与追踪方法可以迅速找到最佳通信波束对,以保证更可靠的通信链路质量。因此,这些技术将为未来空天地一体化、车联网等高动态场景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2. 未来 6G 通信需要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定量建模与分析,以满足差异性需求的信息处理与传输。针对信道质量差异性及终端处理能力差异性所研究的差异化数据流传输及网络编码方案,可以实现数据流的高效差异化传输,从而为未来通信系统中不同需求的移动终端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质量。 3. 针对毫米波系统带宽超宽的特点,独创地利用非相关的频域多信道系统建立信号空间, 并以此证明了频域干扰对齐技术的可行性,证明了单数据流频域多信道干扰对齐系统的自由度以及用户容量,并提出了干扰对齐复用技术原理。这一研究为未来毫米通信中的干扰对齐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
针对目前和未来骨干城域网、光纤接入网以及宽带无线接入的需求,重点解决面向高速系统应用的光子集成共性理论问题,突破低损耗和小尺寸集成光波导器件的关键技术,研制完成相应集成器件;突破硅基100Gb/s单片集成多电平调制格式相干接收的关键技术,研制完成相应传输模块;突破InP基10×10Gb/s、16×2.5Gb/s和8×6GHz等单片集成激光发射芯片和模块的关键技术;研制基于PIC芯片与模块的实验系统,进行相关技术的评测并进行业务演示。 该课题研究并掌握了基于InP基10×10Gb/s、16×2.5Gb/s和8×6GHz等多波长PIC模块的功能及性能评测等关键技术,对模块的:光发射波长、信道间距、每通路输出功率、调制消光比、边模抑制比、眼图、光信噪比以及各通道之间串扰等参数指标进行了测试评估。研制完成了基于PIC WDM模块的光传输与接入实验系统和相应的业务应用演示系统;研发完成了光载无线交换设备以及高性能射频光传输模块。基于10×10Gb/s发射模块的光传输业务应用与实验系统,实现不少于10个信道,信道传输速率10Gb/s,信道间距200GHz,传输距离大于50公里的光传输系统及演示;基于直调16×2.5Gb/s发射模块的光接入业务应用与实验系统,实现了16个信道,信道传输速率2.5Gb/s,波长范围大于32nm,传输距离大于10公里的光接入系统及演示;基于模拟直调8×6GHz发射模块的模拟光传输业务应用与实验系统,实现了8个信道、信道调制带宽大于6GHz,信道带宽100MHz,传输距离大于10 公里的模拟光接入系统及演示;在863国家试验床上完成了主要功能验证,实现了千兆以太网的适配及业务演示。 该课题提出了基于PIC模块的功能评测、业务应用与实验系统方案,解决了大容量多业务汇聚与适配、动态可重构射频光切换、多波长资源调度控制与路由问题。在模块研制与应用方面有创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光载无线交换设备及高性能射频光传输模块的研发与应用